电 话:0372-6903996(办公室)
培训预约:0372-6903997
0372-6903998
邮 箱:hqqjsjy@163.com
邮 编:456500
地 址: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大道西段186号
红旗渠为什么能够成功建成?
首先应归功于党组织的有力领导。党中央兴修水利和加快山区建设的指示为林县人民治山治水指明了方向,从战争中走来的林县县委班子则起到了定盘心、主心骨的作用。林县县委班子成员成长于抗战烽火和解放战争,成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身上有老区干部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过硬作风。在红旗渠建设期间,党组织成功地将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集中起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地凝聚着整个修渠大军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头,群众们紧随其后汇成了顽强拼搏的洪流。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功不可没。红旗渠的成功建成,离不开全县“一盘棋”的组织协调,离不开渠上渠下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紧密配合、无私支援,离不开各公社大队干部群众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离不开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智慧和默默付出,离不开河南省委等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还有山西省委、平顺县委和当地人民的慷慨支持,以及全国无数个兄弟单位的大力帮助。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汇集起了上上下下、四面八方的资源力量,凝聚成为改造山河的磅礴伟力,合力创造出一个人间奇迹,最后让籍籍无名的林县人民完成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壮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的灵魂。“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红旗渠动工于“三年困难时期”,林县县委不等不靠不要,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建渠,最后在太行山上创造了奇迹。物资尽量节约,工具“以土代洋”,资金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粮食不足就用红薯干、地瓜干、红薯叶等替代,甚至挖野菜、捞河草、吃树叶充饥。红旗渠工程总投工3740.2万个,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占14.94%,县社队投资占85.06%。红旗渠就是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渠。
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伟大创造力至关重要。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让千百年来平凡如草芥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长期的革命洗礼让沉默的山民有了“人定胜天”的信念,红旗下的人们坚信劳动可以改变命运,双手能够创造美好生活。为了改变缺水的命运,他们能吃大苦、耐大劳、敢牺牲,有条件坚决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工具自做,口粮自带,石灰自烧,水泥自制,炸药自造,建材就地取,技术干中学,办法大家想,战天斗地创造出了一个人间奇迹。
红旗渠是一条闪耀着创新创造精神的渠。红旗渠开凿在太行山腰上,把遥远的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大地,既离不开总设计师杨贵跳出县域找出路的创造性决策,也离不开总指挥长马有金、技术员吴祖太、“除险队长”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凿洞能手”王师存、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等建设者在实践中的创新创造。这些建设者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不凡的业绩,留下了一条创新创造的渠。1978年9月,红旗渠工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可谓实至名归。
红旗渠还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案例。红旗渠工地点多线长、人员过万,有效管理是一个大课题。县委从县直机关和公社抽调干部115人,成立了红旗渠党委会和总指挥部,健全了各级各类组织机构,明确了各自职责任务,实现了对修渠工作的统一领导。各个公社大队实行军事化管理,组建营、连、班组,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总指挥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用劳动定额制与承包制,按红旗渠受益面积合理确定各公社大队的工程任务,提出明确的工程规格、质量标准和工期要求,同时定额补助粮食及生活费用。各公社大队自行统筹安排劳力和工具设备,将施工任务层层向下分解到劳力组和个人,多劳多得工分,多劳多补粮食。总指挥部还制定了海量的各类纪律和制度文件,建立了收支留据、笔笔可查的规矩,把进出的财物都“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上述管理体制机制体现了目标导向和效率优先原则,保证了整个修渠大军如臂使指、高效运转。
红旗渠更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生动实践。杨贵在《和农村干部谈工作方法》一书中论述道:“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正是为了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思想符合实际,只能使人们的工作、斗争、办事情有成功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人们去做,这就是加上人们的劳动和斗争,也就是加上人们的主观努力。不作这种主观的努力,再好的客观条件,只能是客观条件;再多的可能,也不能成为现实。”红旗渠建设并非仅凭一腔热血苦干、硬干,而是坚持问题导向、秉持科学态度,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难题、解决难题,是“精神变物质”“人定胜天”的生动实践。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气魄重新安排林县山河,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斗气质的精神之渠。
“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的“红旗渠三问”,实际上也是在探寻新中国发展壮大的基因。从红旗渠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能的秘密。在红旗渠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向红旗渠学习,能够让我们明白从哪里来、走过了什么路、靠什么去开创未来等等。在这一意义上,红旗渠既是历史答案,也是时代考题。
“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70多年前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由衷地感慨新中国的巨大变化。红旗渠有形的源头是浊漳河,而无形的源头则是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中国共产党人其实没有什么特殊魔法,他们来自于芸芸众生,愿意躬身于人民之中,倾听群众内心的渴望,然后把群众的渴望转化为重整河山的誓言,带领大家去努力奋斗,最后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改变了普罗大众的命运,也赢得了世道人心。红旗渠是新中国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一个缩影,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动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条“红旗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这个呼唤创新创造同时能够创造奇迹的新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不负韶华,努力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 上一篇:红旗渠奇迹在哪里?
- 下一篇:红旗渠精神丨接过红旗渠精神“接力棒”,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