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0372-6903996(办公室)
培训预约:0372-6903997
0372-6903998
邮 箱:hqqjsjy@163.com
邮 编:456500
地 址: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大道西段186号
修渠岁月 是她生命中的最美荣光
发布时间:2018-06-15 16:59

老人今年81岁,很多往事都模糊了。但一谈起自己年轻时候在红旗渠首修渠的事,她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头儿,记忆的闸门仿佛突然被打开了……
工地上入了团
1960年正月十五早上,23岁的程花鱼和村里的其他人一起,背着铺盖卷儿步行往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赶路,直到半夜才赶到了目的地。
程花鱼记得很清楚,正月十四晚上,村里开了会,说引漳入林工程明天开工,要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旱地都能变成水浇地,村里人都很兴奋。
当时,程花鱼在生产队是妇女队长,之前曾在南谷洞水库工地上干了两年,抬杠、打钎样样拿手,巾帼不让须眉,是大家公认的铁姑娘。
奋战在红旗渠渠首的是任村公社的突击营,有200多人,都是从各个大队抽调的精兵强将。当时突击营里只有十几个妇女,程花鱼是其中之一。
凿引水洞、筑拦河坝是突击营的主要工作。在漳河南岸凿引水洞时,程花鱼和村里的胡巧云、岳富仔一组,负责打钎掏炮眼,岳富仔扶钎,两个女的抡锤打钎。由于洞内施工面狭小,打钎时需要哈着腰,用不上劲儿,打几下喘口气儿歇歇,非常辛苦。
三月的一天晚上,红旗渠工地任村分指挥部井头连连长程维钧带着程华鱼,步行5里地赶到分指挥部所在地王家庄村,举起右手宣了誓,还鞠了三个躬,正式成了共青团员。程华鱼记得就她一个人,其他什么都不清楚了。
这在当时,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就是一件大事,是组织上对自己工作的充分肯定。
一只瓷碗的故事
程花鱼老人的二儿子刘现林给我们找出来一只破旧的大瓷碗,说这是他母亲精心保存了五六十年的老物件儿,比他的岁数都要大。
这是普普通通的一只老瓷碗,做工比较粗糙,碗沿儿上有些大小不一的缺口,碗底还有一些洗不掉的污渍。为什么老人却像宝贝一样保存了近60年?
刘现林说:“从我们记事起,这只瓷碗就一直在用。逢年过节,俺娘就用这只瓷碗盛肉、盛饺子馅。去年春节随我们去城里住,把这只碗也带去了,回老家时非得再拿回来,金贵得很哩!”原来,这只大瓷碗是程花鱼老人在修渠工地上用过的,承载着老人太多的记忆。
当年,修渠工地上人均每天口粮是8两粮食,实行分饭制。程花鱼原来用的碗比较小,当时同在渠首工地上的公爹担心她吃不饱饭,受委屈,抽时间步行几里地,到集镇上给她买来了这只大瓷碗。
“俺公爹在工地上负责捻钎,活儿相对轻一些。俺们打钎,活儿重活儿苦。他怕俺吃不饱饭,每次吃小米稠饭时,总要省下小半碗,晾干后攒起来,过几天给我送过去让我当干粮。公爹有几个儿子,没有闺女,他把俺当闺女待。”程花鱼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让后辈儿记住修渠那些事
“俺娘闲了就给俺们兄妹几个讲过去修渠时候的故事,我儿媳妇叫姚瑶,就在红旗渠干部学院上班。俺娘可没少给姚瑶叨叨,说有时间了也去给他们讲讲修渠的事。”刘现林补充道。
为了教育更多的年轻人,程花鱼老人把她珍藏了50多年的大瓷碗捐给了红旗渠干部学院。随行的安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红旗渠干部学院修渠人口述历史项目组李俊生,把一张大红的收藏证书颁发给了老人。
老人的腿脚有点不灵便,一到阴雨天更是难受,主要是年轻时候受了风寒所致。当时,她们十几个妇女晚上就住在漳河北岸的一处崖壁下,离河面有两三丈高。崖壁深约一米多点,晴天还好点,一到雨天,水珠就会流到她们的头上。她们在这里住了5个多月,受了风寒才落下了腿疼的毛病。 “前几年,我又到渠首去看了一下,俺们住的那个石崖还在,就在路下面。”老人告诉我们。
我们问起老人当年修渠苦不苦,现在后悔不后悔?
程花鱼老人很是不解:“有啥苦?后悔啥?红旗渠修成后给林县人带来多大好处呀!现在的时光多好啊!记得当年俺们几个女的,坐在河边石头上,看着河里的流水,唱着:红旗渠弯又弯,拐弯克溜到盘山呢。”说到最后,老人不由得哼起了过去的老歌儿。
- 上一篇:弘扬红旗渠精神,开启新征程
- 下一篇:省领导和党员干部群众 观看话剧《红旗渠》